作者:马李文博 [土库曼斯坦]努尔马麦多夫·尤素普·鲁斯塔莫维奇
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的达瓦札,一名游客正向当地人打听怎么去“地狱之门”,听说那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景观地。
“对不起,‘地狱之门’已经‘关上’了,我们现在只知道‘幸福之地’。”当地人自豪地说。
他们口中的“幸福之地”就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气源所在地——阿姆河右岸气田。
阿姆河右岸一期主体工程——第一天然气处理厂
土库曼斯坦虽地处内陆,但天然气储量却高居世界第四位,号称“蓝金”之国。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土库曼斯坦居民可免费用气,有些人为了节省火柴钱,竟从不熄灭做饭用的炉子,可谓“奇观”。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田具有高压、高产、高温、高含硫、高二氧化碳、高矿化水等特点,开发难度堪称世界级。有人形象地把在土库曼斯坦打井形容为“在刀尖上起舞,在烈焰中欢歌”。因此,长期以来,土库曼斯坦虽坐拥“蓝金”,却难以将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在中国企业实施阿姆河右岸勘探开发项目前,这片地区钻井成功率仅为29.9%,被称为“钻井禁区”。
传说中的“地狱之门”是一处天然气燃烧坑,直径69米,深30米,坑内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大坑自塌陷以来已燃烧48年之久,每年有价值10亿美元的天然气在空气中挥发掉。外人眼中的独特风景,实际上是钻井井喷事故留下的巨大伤痕。而在土库曼斯坦东部的阿姆河右岸,同样存在前期勘探失败留下的“火坑”“水坑”“天坑”,一个个蔚为壮观的气坑见证了这里天然气开发的艰难历程。
被称为“地狱之门”的天然气燃烧坑不会永远咆哮,“钻井禁区”也不会永远无法被攻克。
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
经过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四国政府的共同商议和努力,跨境互通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签署。这不仅盘活了土库曼斯坦的气田资源,还为沿线各国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目前,中石油承建的复兴气田一期和阿姆河右岸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土库曼斯坦形成了阿姆河右岸、马雷—乌恰金、复兴三大气田同时供气的良好格局。继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通气后,B、C线先后建成投产,三线并行。中国建设者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钻井禁区的面貌,钻井成功率由之前的不足30%提升至100%,令世界惊叹。
如今,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亲自将阿姆河右岸合同区命名为“巴格德雷”,也就是“幸福之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打通了土库曼斯坦“蓝金”的输出和销售渠道,“幸福之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过境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源源不断地为管道沿途5亿人口的生活提供清洁燃料。通过与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合作,中亚国家进入了巨大的中国能源市场,获得了逾400亿美元外汇收入。在天然气贸易的带动下,中土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1800多倍,中国连续八年保持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土中天然气管道零公里”纪念碑
为纪念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土库曼斯坦将“石油工人节”改为每年的12月14日,也就是管道正式通气的这一天。
“处理厂建设得这么快,我真是没想到。这么多装置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成,你们所完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非常感谢勤劳的中国石油建设者!”
这是项目竣工前夕,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专程到阿姆河第一天然气处理厂视察时,对中国石油工人说的一番话。
总统的话并非客套。
当项目开工时,中国建设者们面临的恶劣自然条件超出他们的想象——“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交流基本靠手、保障基本没有”——有人如此自嘲。
最大的困难还不止于此。为了保证管道按时通气,阿姆河右岸项目一期工程28座井场、90公里集输干线及第一处理厂等多项系统工程必须在18个月里完成,建成50亿方商品气生产能力。
在当地夏季温度高达50℃,冬季低至-30℃的条件下,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中国工人就是不信邪。
在阿姆渡河右岸,中石油的攻关技术小组仅历时98天,便唤醒了1993年已经停产封存的萨曼杰佩气田。依靠技术创新和奉献精神,管道焊接速度提高近两倍,工人可以在-40℃的条件下平稳地施工。
就这样,中方企业不但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创造八项土库曼斯坦钻井新纪录,其中,最快的一口井34天钻成。
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上,中国建设者们完成了一个天然气管道系统“从无到有”的蜕变。经计算,仅项目的物资动迁量就相当于阿姆河右岸火车站15年累计卸货量的总和。
管道建成大幅增加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出口能力,为土库曼斯坦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自利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量不断攀升,现已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天然气最高产量的80%左右。
人们的美好生活,绝不仅仅是经济。
漫长的天然气管道建设,收获了经济成果,也收获了精神成果。比如美好的爱情、友情、亲情——
在这里,有两个名字分别叫“一带”和“一路”的兄弟,他们是一对混血双胞胎的小男孩。哥哥黑头发黑眼睛,长得像爸爸,叫“陈一带”;弟弟金发蓝眼,长相随妈妈,像俄罗斯族,叫“陈一路”。
“陈一带”和“陈一路”的父母,就结识、相爱在这条天然气管道上。爸爸陈宽,是中石油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压气站员工食堂的一名厨师;妈妈阿扎菲娅,是压气站员工食堂的一名服务员。
天然气管道建设不仅连接起两人各自家乡的天然气供应,也让两个年轻人萌生爱意,直至成就一段美妙的跨国姻缘。
如今,这对双胞胎孩子的降生,更让陈宽和阿扎菲娅这对异国夫妻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他们给孩子取名“一带”和“一路”,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以各个国家之间的亲密无间、精诚合作为榜样,在人生路上友爱互助、美满幸福。
“一带”“一路”双胞胎一家
这样有关精神的故事,到这里还未完——除了“一带”“一路”,这里还有一个同样尽人皆知的“李家班”的故事。
这是一群李姓同事的故事,他们全是同事,全都姓李。他们大多来自阿姆河右岸的天然气处理厂,号称“李家班”。但是,他们可都是土库曼斯坦人。
比如,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副厂长“李高山”,其实叫作尤素普,他一口流利的土库曼斯坦味的四川话,经常逗得中方同事捧腹大笑;
第二天然气处理厂的副厂长“李大海”,同样是一个地道的土库曼斯坦人……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李家班”,是因为他们都曾师从阿姆河公司采气工艺总工程师——中国人李高潮。
李师傅的技术那叫没得挑。大伙都服他。而李师傅也对这些洋弟子们颇为器重,从仪器、仪表的检查到各类设备的操作,从常规生产到应急情况处理,从采气到净化装置操作的各项天然气生产技能,他把自己所有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员工。
如今,阿姆河公司项目生产一线138个班组长全部由土库曼斯坦的骨干担任,而且这些土库曼斯坦的师父,又开始带出一大批土库曼斯坦的徒弟了。
据统计,多年来,仅中石油阿姆河公司就已累计培训当地员工超过8200人次,已有100多名当地员工步入公司中层管理岗位。
充满挑战的工程建设留下的不只是工程,还有技术、人才,当然还有文化,以及文化交流过程中伴随的美好。
“这项工程的难点是技术挑战,更是文化交流。我们文化上有差异,但人性是一样的,建好管道的目标也是一样的。”参与管道建设的一位德国经理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不错,架设在中亚和中国之间的管道如道道彩虹,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随着管道的延伸,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也在不断升温,通向未来的幸福之路也在不断延长。
项目概况
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包括ABC线,由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与沿线国家共同负责建设和运营。
该项目为沿线国家增加了税收来源,带动了沿线国家相关施工建设、油服、管道运行、各类服务商、供应商等行业企业的业务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亚天然气管道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多国之间的油气资源合作,也进一步带动了其他领域的经贸往来。
截至2019年底,中亚管道项目累计为沿线国家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400余个,建设高峰期创造临时就业岗位20000余个。中油国际管道公司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改善了沿线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管道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中油国际管道公司高度重视项目影响,联合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沿线社区,采取有效措施,共同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