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肯尼亚未来的蒙内铁路

作者:胡一峰
[肯尼亚] 珍妮?阿克特?奥吉约

朋友请听我讲,铁路的故事长又长。
它凝结的是友谊,它带来的是希望。
我的家乡,一天天更加美好;
我的同胞,一天天更加昂扬。

这是肯尼亚歌手苏迪演唱的歌曲《蒙内之歌——铁路修到了我家乡》。

他歌中唱到的铁路,指的是蒙巴萨到内罗毕的标轨铁路,也是肯尼亚独立以来建设的首条铁路。这条铁路东起港口城市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

从开工到建成,蒙内铁路只花了不到三年时间,但对于整个肯尼亚来说,却是一个世纪的漫长等待……

世纪梦圆新铁路


蒙内铁路第一列火车通车

从蒙巴萨到内罗毕原来有一条米轨铁路(轨距为1米),始建于1896年。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这条铁路平均时速只有22公里,全程要耗费21个小时。而且运行很不稳定,一坏就要停好几天,还经常发生火车脱轨、撞伤动物等事故。

不仅如此,这条米轨铁路还无法满足蒙巴萨港的发展需求。作为非洲东部最大港,蒙巴萨港拥有17条国际航线,与全球80个港口有业务往来,大部分东非货物都从这里进出。因为米轨铁路运力不足,货物大多依靠公路运输,经常发生公路货运过载、港口货物滞港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蒙巴萨乃至肯尼亚的发展。

拥有一条新的铁路,是肯尼亚整个国家和民众的世纪梦想。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对此十分关注,亲自主持了蒙内铁路开工仪式,还带着相关负责人每季度到不同标段视察,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蒙内铁路上的特色车站

2017年5月31日,期盼已久的蒙内铁路终于迎来了全线通车。肯雅塔总统一行人登上首班列车,沿途受到数万民众的热烈欢迎。

看着盛装出席、载歌载舞的民众,肯雅塔总统激动地说:“122年了,肯尼亚人民终于有了新的铁路,我们将掀开新的一章。”从当晚到次日凌晨,肯雅塔总统难掩心中喜悦,连续发出5篇通告,介绍“实测”蒙内铁路的体验。

“国家骄傲”女司机

蒙内铁路的开通,也改变了像艾丽斯这样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她是肯雅塔总统试乘列车的司机,也是肯尼亚史上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现在,她早已是肯尼亚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回忆起那天的场景,艾丽斯仍然沉浸在喜悦和自豪之中,“蒙内铁路通车那天,肯雅塔总统称赞我们是‘国家骄傲’。这要感谢中国,感谢蒙内铁路,使我们成了肯尼亚历史的书写者。”


蒙内铁路上的特色车站

艾丽斯曾在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2017年,经过层层选拔,她幸运地获得蒙内铁路火车司机的培训机会,和六名伙伴一起,远赴中国学习。经过50天的理论传授和模拟驾驶,他们熟悉并掌握了机车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驾驶、检修与维护的标准程序。回到肯尼亚后,他们又反复演练实际操作,最终如愿以偿获得专业上岗资格证书,成为蒙内铁路的“掌舵人”。

如今,倘若你有机会登上蒙内铁路的列车,你会看到,列车乘务员全部都是当地人。女乘务员们身着黄、红、黑三色套装,系金色丝巾;男乘务员穿深蓝色制服,系红、黑、绿(肯尼亚国旗颜色)三色领带。这些漂亮姑娘和帅小伙们,已成为蒙内铁路上靓丽的风景线。


靓丽的风景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蒙内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中国建设者们把知识、技术和经验,带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成了当地员工的朋友和师傅。负责建设运营铁路的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路桥公司”)还资助了100名肯尼亚高中优秀毕业生,前往中国接受铁路相关专业高等教育。此外,还在当地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和铁路学院,为肯尼亚铁路事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蒙内铁路上的特色车站

2017年,《我的铁路我的梦》(My Railway, My Story)在肯尼亚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首播。播出仅五天,观看人次就突破了3000万。一部纪录片,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参与铁路建设运营的人们看到了亲手缔造的光荣与梦想,找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钥匙。

绿色铁路

如果你是一只长颈鹿或者斑马,该如何迎接铁路,如何适应铁路对生活的影响?

这样的脑洞大开,对蒙内铁路的建设者们,并不稀奇。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换位思考。

蒙内铁路穿越了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察沃国家公园,终点则是为数不多拥有自然保护区的首都——内罗毕。铁路沿线的大片区域中,栖息着非洲几乎所有的动物物种,自然生态环境异常珍贵。


动物穿越桥梁通道

动物到铁路边来散步,是常有的事。

如何让铁路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是蒙内铁路的建设者们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修建过程中,中国路桥公司以极为严苛的标准施工,并聘请专业公司开展环评。沿线取土及其他施工都在白天进行,天黑以后杜绝施工,以免惊扰动物夜间休息。在通过察沃国家公园时,为避免动物被列车撞死撞伤,蒙内铁路没有像米轨铁路那样直接铺在地面上,而是采用封闭式设计和高架桥方式,使动物得以安全通过。


高高架起的蒙内铁路

为保护动物正常迁徙,建设者们还煞费苦心设计出14处大型动物通道,架设的桥梁高达7米,长颈鹿无须低头就能通过。同时,建设者们还设置了100多个涵洞,既方便斑马等动物饮水,也方便小型野生动物穿过铁路。在公园和湿地路段专门设置了防护栅栏和高路基,防止顽皮的动物爬上铁路与火车相遇……

蒙内铁路部分路段穿越蒙巴萨的红树林湿地公园。施工团队专门划出生态红线,尽可能减少砍伐,并预埋多处过水管涵,确保海水能够正常浸润施工区域,保证红树林生长。施工结束后,红树林茂盛如常。


在草原上漫步的大象

建设者们对当地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发自内心,无处不在。铁路修建过程中,还有不少感人的小插曲。

有一次,当地一头野生大象因饮水不慎,掉进丛林深处一个天然水坑中。蒙内铁路项目部接到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的求助信息后,派救援小组火速赶往事发现场。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野生大象被成功救出。

为此,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肯尼亚大型动物基金都专门对蒙内铁路项目部表达了谢意。

现在,在铁路两侧,长颈鹿、斑马、大象……还像之前一样优哉游哉地栖息嬉戏。有时候,它们也会抬头看一下身旁奔驰而过的列车。在它们眼中,这个高速奔跑的“大家伙”仿若亲邻,似乎一点也没有陌生感。

铁路和野生动物和平共处,其乐融融,这样的景致,让蒙内铁路有一种独特的美。

驶入发展新时代

蒙巴萨西北约150公里处有一个沃伊镇,这是蒙内铁路沿线的重要节点,也是一个与铁路命运相连的小镇。当年,米轨铁路的修建促进了沃伊镇的繁荣。后来,随着米轨铁路的没落,沃伊镇也日渐衰落。


蒙内铁路上的特色车站

沃伊镇政府的退休官员马里在这里生活了近50年,目睹了沃伊镇的日渐萧条,心中十分难过。现在,蒙内铁路又让他对镇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说:“很高兴中国人来这里修铁路,两年时间,镇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可见安居乐业的人们。”

自从有了蒙内铁路,民众出行更加方便了。每张经济车厢的全程票价只要1000先令(约合人民币70元),相当于在内罗毕的咖啡厅吃一顿午饭的价钱,这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蒙内铁路上的特色车站

以前,经营酒店的鲁托经常为生意不温不火而苦恼,一度还产生了把酒店关掉的念头。随着蒙内铁路开始修建,他感到希望来了。于是,他把酒店翻修一新。“铁路建成后,这里的经济发展会大不一样,来我酒店的客人一定会大幅增加!”他无限憧憬地说。

鲁托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

现在,乘坐蒙内铁路火车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项目”。2019年复活节期间,内罗毕至蒙巴萨的火车票提前1个月便销售一空,蒙巴萨的酒店入住率超过90%。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旅游频道曾经为肯尼亚旅游推出了一期特别报道,向游客推荐到肯尼亚最值得做的20件事,其中“乘坐蒙内铁路列车”排在第五位。英国《每日电讯报》也将乘坐蒙内铁路列车作为2019年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13个铁路旅行之一。


蒙内铁路上的特色车站

蒙内铁路促进了当地物流业的发展。现在,货物上午在蒙巴萨装车,下午就能运抵内罗毕,物流成本最高降低40%,港口物资到东非腹地的运输效率大大提升。随着东非铁路网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整个东非地区的物流业都将盘活,各国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也会迈上新台阶。

蒙内铁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肯尼亚的国家形象,把肯尼亚带入了发展新时代。哈佛商学院代表团在考察肯尼亚时,特意乘坐了蒙内铁路列车,对中肯两国的合作很感兴趣,表示将把蒙内铁路作为哈佛商学院教学的经典案例。


满载希望的列车

如今,蒙内铁路、蒙巴萨港、蒙巴萨经济特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正如一幅令人振奋的工业化画卷,徐徐展开在人们面前……肯雅塔总统十分感慨地说,蒙内铁路将“书写未来100年的肯尼亚历史”!

早在1421年,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船队下西洋时,就曾到达东非海岸慢八撒,也就是今天的蒙巴萨,写就了古代海上丝路的光辉篇章。

将近600年后,蒙内铁路——这列满载友谊的快车,正在续写中非友好的故事,奔向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延伸阅读

项目概况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实现2030年国家发展愿景的旗舰工程,也是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该项目由中国路桥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项目于2014年12月开工,提前两年半竣工,2017年5月正式通车,被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评选为2018年全球优秀铁路项目。

蒙内铁路每列货车牵引量为4000吨,可运载108个标准集装箱,最高时速80公里;每列客车额定乘员1096人,最高时速120公里。截至2019年6月30日,蒙内铁路已安全运营761天,累计运送乘客超过300万人次,货物量超过500万吨。当前,蒙内铁路日均开行2对(4列)旅客列车,7对(14列)货车,客车平均上座率达到90%以上。

铁路建设过程中,超过300家当地企业参与建设,本地供应商数量达到1200多家,直接和间接创造了460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当地员工占比超过90%。该项目还为当地培养了5000多名铁路运营和维护人才。